在老舊管道上實施防凍改造,需結合管道現狀、環境條件及成本效益,從材料更換、保溫加固、防凍設計優化及智能監測四個維度進行系統性升級,具體改造方案及實施要點如下:
淘汰高風險材質
老舊鍍鋅鋼管易銹蝕、熱傳導率高,在低溫下易因內部余水結冰膨脹導致破裂。建議更換為PE(聚乙烯)管或PPR(無規共聚聚丙烯)管,這類材料耐低溫性能優異(PE管抗凍溫度可達-10℃以下),且抗腐蝕、壽命長,能從根源上降低凍裂風險。
案例參考
杭州拱墅區和平小區將20余年房齡的PPR水管全部更換為新型PE保溫水管,采用“水管+保溫層+保護層”三層結構,徹底解決冬季凍管問題。
江蘇如皋市對50個老舊小區的供水立管進行改造,將鍍鋅鋼管替換為PE管,并加裝2厘米厚保溫棉和金屬護殼,抗寒能力顯著提升。
傳統保溫材料升級
外層保護:使用PVC護殼或金屬鋁皮包裹保溫層,防止雨水侵蝕和機械損傷。
中間保溫:采用橡塑保溫管、聚氨酯泡沫或聚苯乙烯板,這些材料導熱系數低,能有效減少熱量散失。
內層防潮:在保溫層與管道間增設鋁箔防潮層,避免濕氣侵入導致保溫性能下降。
接口與彎頭強化處理
管道接口是保溫薄弱環節,需用發泡劑填充縫隙,或加裝專用保溫套管。
彎頭處采用預制保溫彎頭,減少熱橋效應,確保整體保溫連續性。
創新保溫結構
參考“金屬盔甲+保溫棉”設計,在管道外層加裝金屬護殼,內襯保溫棉,形成雙層防護,既抗沖擊又保溫。
管道布局調整
架空布置:將管道架離地面,減少與凍土層接觸,同時便于維護檢修。
埋深優化:若需埋地,管道應埋至凍土層以下(一般深度≥0.8米),并鋪設砂墊層保護。
環路設計:采用環路或串聯供水系統,確保一處用水帶動全管路水流,防止余水靜止結冰。
排水與防積水措施
在管道最低點設置排水閥,坡度不足時增設自動排水器,及時排空殘留水分。
室外消防管道采用干式系統,或加裝防凍泄水閥,避免管道內積水結冰。
電伴熱系統輔助
沿管道敷設自限溫電伴熱帶,功率根據管徑和環境溫度計算(如DN50管道在-5℃時需15W/m)。
電伴熱帶外加裝金屬屏蔽層,并與溫控器聯動,設定啟動溫度為3℃,實現智能控溫。
實時監測系統
安裝溫度傳感器和流量計,實時監測管道溫度及水流狀態,數據上傳至云端平臺。
設置低溫預警閾值(如0℃),當溫度接近冰點時自動觸發報警,提醒維護人員采取措施。
應急解凍方案
溫水澆淋:發現管道凍結時,用≤60℃溫水緩慢澆淋凍結段,禁止明火直接加熱。
電伴熱故障處理:臨時使用發熱電纜或熱風槍解凍,同時檢查電伴熱系統并修復。
滴水成線法:在極端低溫下,將水龍頭微開呈細線狀流水,防止管道完全凍結(需注意水資源節約)。
定期巡檢與維護
冬季每日巡檢保溫層完整性、電伴熱運行狀態,重點檢查閥門、法蘭等易凍部位。
每年入冬前對管道進行全面檢查,更換老化保溫材料,確保系統處于最佳狀態。